Nay, smile not at my sullen brow;
Alas, I cannot smile again:
Yet Heaven avert that ever thou
Shouldst weep, and haply weep in vain.
And dost thou ask what secret woe
I bear, corroding joy and youth?
And wilt thou vainly seek to know
A pang, ev'n thou must fail to soothe?
What is that worst? Nay, do not ask--
In pity from the search forbear:
Smile on--nor venture to unmask
Man's heart, and view the Hell that's there.
文章請勿轉載

【All黃】個人小科普+猜測:淺談<以太之風>篇名以及內容之連結

是的我考完了,所以來補齊原先的半成品。

先來推文,青冰白夜以及不求连城璧·但求杀人剑兩位太太的連文<以太之風>,是目前個人看過最精采的ALL黃作品,神作一詞當之無愧。萌ALL黃的這篇不看真的很可惜很可惜OuO


在討論劇情之前,其實我對於文章的名字為什麼會要叫做以太之風這一點感到很有興趣,下面會用盡量淺顯的方式解釋一下"以太"、"以太之風"這兩個名詞在近現代物理學的定義以及意義,並同時做出一點不負責任的個人分析。如果兩位太太覺得不妥也請告知,這邊會在被通知之後刪文。

於是先說說以太的概念吧,首先我們要先明白的是,"以太"是個已經被否定的假說。

Ether這個詞本身是來自於亞里斯多德提出的假想物質,而經過時間的流變,最後這個學說概念的源頭卻是來自我們偉大的牛頓耙耙古典力學的思想。那麼以當時的觀點,到底什麼是以太?在討論這點之前我們得先來看看"光"的學說在物理史上的推衍。


牛頓的光粒子說漏洞太多暫且跳過。(我懶,對不起!

1660年代光波動說出現之後每個物理學家都在思考一件事,那就是根據古典物理學的理論,波的傳遞必有"介質"的存在。最淺顯的比方就是傳遞聲音的介質是空氣,那麼傳遞光的介質又該是什麼?惠更斯得出自己的光波動說之後,發表的《光論》裡提到了,他認為光是在一個叫做Luminiferous ether(也就是光以太)的介質中運行。(大家都有學過波在疏介質進入密介質時速度會增加,而在這邊惠更斯假設光波在進入密介質時速度會減慢。)但是光的波動說在這邊也有非常重要的缺失,那就是他無法說明光的偏振性以及直線傳播的原因,這導致在那個年代牛頓的光粒子說是比較占上風的,十八世紀以太的概念被放棄。

一直到1800年之後,托瑪斯˙楊的楊氏雙狹縫實驗以及1818年,奧古斯丁·菲涅耳提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確立了光的波動性。隨後在1864-1873年間,馬克士威爾建立了電磁學的理論體系,他推導出電磁波的存在,而且計算出電磁波是以光速傳播,因此認為光是一種電磁波。這時以太的理論才又被重新拾起,做為當時傳遞電磁波的介質。

到這邊為止,一個關於以太的模糊概念就構成了,順帶一提牛頓耙耙雖然提倡的是光粒子說,但他同時也作出了以太是引力作用的原因這一個假設。(現在大家都知道萬有引力是種超距力,但在那個年代牛頓本人是反對超距力的存在的。)

於是我們來總結一下當時對於以太的猜想:以太無所不在,沒有質量,絕對靜止,並且充滿整個宇宙,電磁波(光)可在其中傳播。


那麼問題就來了。地球是以30km/s的速度繞著太陽轉動,與絕對靜止的以太之間便會形成30km/s的相對速度。當地球與空氣有相對速度時稱之為"風",而我們與以太之間的相對速度則會讓以太以30km/s的速度形成以太之風向我們吹來。寫了這麼久了終於點到正題我好感動。假說是這麼說的,但問題是人們有感覺到嗎,冷冷的以太之風在臉上胡亂地拍?沒有。於是為了證明以太風的存在,1887年阿爾伯特·邁克生與愛德華·莫雷兩位物理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邁克生-莫雷實驗,來觀測以太之風到底存在與否。

這邊引進相對運動座標系的觀點,絕對靜止系(以太系)以及慣性系(也就是地球上的我們),所觀測到的光速必須要是不同的,就像順風跟逆風行走時人們覺得風會變小(慢)或變大(快)一樣。基於這一點兩位科學家開始進行了愉快的實驗。下面實驗裝置的敘述來自於數理化通俗演義 理藝出版社第六十回,以太學說的否定。

實驗裝置是這樣的,在一個大水銀池中飄著一塊堅固的大理石板,這是為了既能靈活轉動又不致搖晃,從石板一側發出的一束光打到石板中心的玻璃上。玻璃成斜角,上面有一半鍍一層銀,這樣射來的光線就被分成兩束,一束照直穿過,一束反射到與光線來路垂直的方向。這兩束光走過相同的距離後分別在石板邊的兩面鏡子上再反射回來,匯合在望遠鏡頭裏。因為光線分成90°角,一束是逆以太而行,那一束必是垂直於以太而行,兩束光的速度便應該有差別。這可以根據它們在望遠鏡頭裏匯合時的干涉現象來確定。讀者也許要問,光速這樣快,你這塊石板能有多大,就是有差別也難測出。但是你要知道地球也在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前進,那麼逆著以太的光和橫向的光每秒也應相差30公里。而邁克爾遜這個製造儀器的高手,他的干涉儀就是一億分之一秒的光行差也能測得出來。


上面是我能找到最白話簡單的敘述了,畫成概念圖的話則是像這樣(圖片來源自維基百科)

好的,我們繼續來說說實驗結果,而且,是的,很早以前就劇透過了,以太學說是被否定的,根據的就是這個實驗。他們得到的結果是兩束光是同時返回的,也就是速度相同的意思。重複試驗了很多次之後他們選擇到空氣稀薄的山上進行實驗,得出的結果依舊相同。這邊能夠推測的結論只有兩個,一個是地球沒有轉動,一個是沒有以太。當然地球不可能沒有轉動,於是能夠做出的結論便是沒有以太了。後續接著進入普朗克以及愛因斯坦的現代物理學說,沒有以太什麼事了。


那麼關於以太以及以太之風的簡單科普就到這邊,接著要談的是,為什麼這樣一篇ABO鉅作要取名做<以太之風>?以下提供僅僅是個人的推測,最終解釋仍要以兩位太太的意見為主的><

先放上雅歌太太的兩篇對於文內ABO世界觀的設計:設定1設定2

兩篇文章搭配著正文以及劇透一起看完之後,我個人的理解是ABO被兩位作者作為一個西幻世界觀來塑造,並由此衍伸出一系列的宮鬥、心計、陰謀論的敘寫。以太風理論的存在最後證明了沒有以太,而到此我是否也可以妄加猜測,文中的正史葉黃TE線中最後的結局,其實也是一種反證明,類似於以太以及以太風之間的演繹,以及最後的破滅推翻。

這邊要感謝雅歌太太在許多地方的評論區(?)給予我的提示以及指點,能夠讓我梳理並組織自己的想法加以寫下。其實整篇微妙科普的字裡行間要呈現的是一種類比的定位,與其說是虛無之風倒不如說是"意料之外的否決"。實驗本身是設計出來證明以太的存在,卻意外的否決了原命題,而回應裡提到的"抑制劑"也是如此。概念雖然不一樣但是最終的結果殊途同歸,AO平權甚至以O為尊的社會將被證明注定完全沒有可能。於是回到原本的立意,也就是自己原本所推測的以太之風的意涵,我自然也就歪到了這個方向去加以揣度思考了(。)雖然如今看來倒是有些自以為是/w\


雖說原本想為了不要虎頭蛇尾來一發感想,但認真的長評就是個大工程,大概要等我再從頭到尾看個三五遍才有辦法寫吧,故事格局一大就開始覺得自己腦袋不夠用了呢((。)而且又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太過一氣呵成,很難真正挑出一個特別感興趣的完整片段。於是思來想去最後也只能僅僅對兩位作者表達仰慕以及欽佩之情。但如果真要選出一個自己單純喜愛的情節的話,還是以黃少森林巧遇張佳樂以及第二胎臨盆之際葉修大政奉還兩段為主。

前者(Ep24)特別喜歡張佳樂在將黃少天帶出森林的時候這樣的一段文字:"(黃少天)被交還給丈夫時氣得嘴唇發白,恥於承認自己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喚葉修這個名字",以及葉修的那一句:"別怕,回去等我。"
我必須承認我在終於看到葉黃糖的剎那是多麼的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做夢都能被自己笑醒(。

而第二個片段(Ep41),該怎麼說,雖然是某方面的葉黃糧食沒錯,但我總覺得硬要付諸文字講出來挺不好意思的,就先暫且這樣吧((。)




评论(18)

热度(29)